都正专家丨中国工程院院士、红色药学专家刘昌孝呼吁:选址北京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的必要性、可行性
发布时间:
2022-03-21
来源:
转载:科学与大健康微信公众号
中国工程院院士、红色药学专家刘昌孝呼吁选址北京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的必要性、可行性
编者按:今年全国两会之期,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建设的相关话题,是许多委员建议和热议的话题。建立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已成为中医药行业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符号的代表,是全行业期盼已久的心愿。
科学与大健康融媒体中心3月20日电(特约记者 梓涵)“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医药行业及关心热爱中医药的社会各界人士多方奔走,推动建立一所国家级中医药博物馆。2020年3月,经中央编办批复,国家中医药博物馆正式成立。建立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已成为中医药行业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符号的代表,是全行业期盼已久的心愿。”今年全国两会之期,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建设的相关话题,是许多委员建议和热议的话题。谈及这个情况,我国著名红色药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孝如是表示。
▲红色药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孝
他追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本世纪初便开始筹划国家中医药博物馆选址工作,2002年6月向国务院报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报送中国中医药博物馆项目建议书的函》和《国家中医药博物馆项目建议书》;2017年5月,筹建办起草《关于国家中医药博物馆选址在北京的建议》和《关于中医药博物馆选址的建议》提交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初步确立了国家中医药博物馆设在北京市。
言及选址在北京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的必要性、可行性?刘昌孝院士阐述了如下具体意见:
其一,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发展的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
党和国家历来都把发展中医药事业摆在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一系列适应中医药发展和博物馆建设的法律法规文件相继出台。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并提出“推进中医药博物馆事业发展”。2021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2021年3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深入贯彻‘十四五’规划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发布会上宣布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将作为重大项目在“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
“因此,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要积极推进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设,加快推进选址工作。”刘昌孝强调。
▲刘昌孝院士在激情演讲药学领域前沿科学话题
其二,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近代百年以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社会普遍重视医学遗产的发掘、保护,重视对现代医学文物的收藏、整理和展示工作,各国相继建立起本国的医学博物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迅速,各地综合性博物馆的新建、扩建和改造以及各类行业博物馆的出现都显示出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然而,我国尚缺乏一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医药健康类行业博物馆。因此,借鉴国外医学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十分必要。
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在新时代,发挥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的作用和优势,讲好中医药故事,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有助于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的建立,为公众提供了解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平台,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药文化需求,将向世界展现中医药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璀璨的中华文明,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刘昌孝院士说,因此,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是研究阐释、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实践之一,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之一,有助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其三,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是助力首都北京文化中心定位的有力举措
首都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是历史文化名城,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
《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首都城市的文化发展布局,强调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挖掘和增强城市文化空间供给,合理布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推进文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充分利用首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科技创新资源,推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试验区向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区延伸和拓展。
《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北京要打造布局合理、展陈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城”,建设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目前,北京已经形成多学科、多层次、布局较为平衡的博物馆体系。截至2020年底,北京地区备案博物馆已达197座。但还缺少一座反映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国家级中医药行业博物馆。
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建于北京,有利于搭建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的平台,不仅可以加强“窗口效应”,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向国际社会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符合国家及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的长期规划,有利于展示国家首都形象,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重要举措。
因此,在北京选址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更有利于塑造、展现一个自信、包容、开放的大国形象,对首都举行重大国事活动、加强国际交往,促进文化交流互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昌孝院士指导科研工作
其四,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是填补北京博物馆体系空白之举
2021年5月24日,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国家文物局等国家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探索在文化资源丰厚地区建设“博物馆之城”“博物馆小镇”等集群聚落。
北京市作为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大国首都,在博物馆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北京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将加快“博物馆之城”建设。202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建北京“博物馆之城”战略合作协议》,北京市“博物馆之城”建设驶入快车道。
北京市博物馆事业发展是全国的示范与标杆,但仍然存在博物馆区域配置不合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物馆缺失等问题。随着社会进步,博物馆门类将不断丰富和细化,专题类博物馆、行业类博物馆发展将成为北京地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重点。
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建馆北京市,将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等中医药机构形成集群,共同打造中医药文化继承、弘扬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的高地;服务于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更与北京建造博物馆之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宗旨遥相呼应。
其五,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可优化北京博物馆体系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经过百余年发展,北京地区已经形成多学科、多层次、广布局的博物馆体系和纵横有序、经纬交织的博物馆布局。197家备案博物馆构成了立体、多维度的博物馆“百科全书”,其广度、密度和深度位于全国城市前列。但根据《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可见,博物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特别是北京早已步入人均GDP两万美元的行列,80%以上的生产生活需要均与文化相关。能否提供充足、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是对整个文化事业的考验,也是博物馆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2021年《北京地区博物馆发展报告》的发布进一步明晰了未来发展路径,北京要通过打造多层次、全类型、广布局的博物馆体系,致力于进一步整合不同层级、不同属性、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创新发展路径;丰富博物馆品类,推进军队、企事业单位、学校博物馆建设开放,实现“十四五”末期每10万人拥有1.2座博物馆,博物馆数量超过250座。
国家中医药博物馆作为北京唯一一所以反映中医药历史发展成就的藏品、与医药卫生健康观念相关的藏品、以反映少数民族医药发展的藏品、反映中外医学交流的藏品、以反映中医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联的藏品、以反映中医药技艺传承发展相关藏品的国家级博物馆,弥补了北京市博物馆体系中这方面的空缺,可真正做到丰富北京博物馆品类、打造全类型的博物馆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地区博物馆在场馆建设、藏品保管、展览活跃、人才流动、公众活动等方面都获得了巨大发展。根据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中医药藏品最多的省份是北京,占全国中医药藏品总数的15%,中医药藏品最多的单位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占全国中医药藏品的4%。与博物馆的藏品数量相比,现存藏品的利用率处于极低水平,国家中医药博物馆能够采取优势互补,馆馆联合、跨行业联合办展,学习、提升策展能力和展览陈列水平。
其六,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有助于融入首都发展大局
中医药文化起源于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明确了“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指明了方向。
国家中医药博物馆承担着中医药文化遗产资源的收藏、科研、教育职能,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等优质中医药资源优势,从经济、文化、思想、历史渊源等不同角度研究中医药文化、探求中医药智慧,将极大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和中医药文化的建设和繁荣。
“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建馆北京,可着眼‘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着力‘四个服务’水平提升。博物馆展览和活动将向高端化、融合化、集约化、国际化发展,将中医药文化更大力度且更加有效地向国内外群众传播,也有助于国内外专家开展对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将推动首都文化事业提质增效、释放增长潜力、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为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刘昌孝院士最后强调表示,国家中医药博物馆选址北京既能强化首都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又符合国家发展中医药战略和文博事业发展长期规划,必将开拓博物馆界新气象。